上海超市疫情期间一颗大白菜卖八十元被罚款五万元,网友:罚的好!你咋...
1、上海超市疫情期间一颗大白菜卖八十元被罚款五万元上海长宁,一男子来到某百货超市内采购。他走到蔬菜区,发现芹菜居然要78元/公斤,白菜32元/公斤,折算下来一把芹菜46元左右,一颗白菜要79元左右。这个价格让前来采购的人,望而却步。男子觉得这个菜价有点离谱,以前买的时候根本没那么贵的。于是男子将菜价拍了下来,晒到网上。
2、近日,有网友反映某超市销售“天价大白菜”,一颗白菜售价高达721元。市场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对该超市进行了检查。经查,该超市销售的大白菜价格远高于疫情前7天内的更高进销差价率,构成哄抬价格的违法行为。目前,该案件正在抓紧办理中。
3、上海一颗白菜竟然卖到了79元,公司被罚50万,给其他商场带来了不能随意更改价格、诓骗客户的权益等等警示。据调查这颗白菜也只是来自于普通商户,并不是高端产品,普通白菜只要花5~10元就能够购买,79元明显不合规矩。
4、今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已各自印制行政处罚法听证会通知单,对汪某点以10万余元的顶格处罚,对高岛屋百货公司惩处50万余元的顶格处罚。
疫情期间借钱不还属于诈骗吗?
1、不管是不是疫情期间借钱都该还,借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还就是欺诈行为。疫情期间于情于理更该还钱,因为特殊情况下大家都不容易,能在疫情之下借给别人钱的人都是有情有义的人,更该尽快还钱。写有借条,如果执意不还那么可以走法律程序解决。
2、疫情防控期间需高度警惕 *** 贷款诈骗,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切勿轻信任何放款前要求交费的平台或个人。
3、而借新还旧行为本身在司法实践中,容易被认定为行为人没有归还能力骗取资金,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从而认定构成金融诈骗犯罪。若该行为存在于贷款过程中,便容易认定为贷款诈骗罪。
4、综上所述,疫情期间不能履行合同通常不属于违约,但具体还需根据法律规定和合同条款来判断。
5、年,一名年轻女子因 *** 赌博陷入困境,随后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防疫物资紧缺情况,实施诈骗行为,涉案金额高达600余万元。事件背景 该女子名为谭某某,1995年出生,大学专科文化,户籍地为四川省盐边县,此前并无违法犯罪前科。
疫情下团购被“坑”应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提高警惕:在参与团购时,要保持警惕,避免被不良商家所欺骗。选择正规渠道: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生活物资,避免通过不明来源的团购渠道购买商品。关注政策动态 了解政策:关注 *** 发布的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价格监管的政策文件,了解自己的权益和 *** 途径。
2、最后,合理利用团购网站维护权益。团购合同涉及三方:团购网站、消费者和商家。团购网站作为中介,有解决纠纷的责任。如果与商家发生纠纷,消费者可以联系团购网站,利用其资源解决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拨打12315热线、联系媒体或向法院起诉等方式维护权益。
3、相关领导通知到位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会团购蔬菜,毕竟蔬菜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想要保障,那么相关领导一定要通知到位,并且进行严格检查,若是发现有以上故意哄抬价格的行为,一定要严加处罚。只有这样市民们的必需品才能得到保障,一些人才不会去发国难财,能够彻底打击有坏心思的人。
4、正确行使权限:如发布群公告、将群成员移出群聊和解散微信群等,确保群组的正常运行。谨慎判别信息:对于群成员转发的不当言论或未经求证的信息,应及时阻止或更正,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履行货物审查责任 “团长”在开团时,应尽到审查货物的责任,确保货物的来源可靠、质量合格。
5、市民在参与社区团购时,应擦亮双眼,切忌盲目选购。尽可能选择官方提供的团购渠道,如自行选购,也要尽量选择大平台或查看组团人的资质、团购评论记录等。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好相关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疫情期间诈骗案高发?
疫情防控期间 *** 贷款诈骗高发原因收入受影响,用钱需求迫切: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积极响应号召“宅”家,收入减少,但车贷、房贷、信用卡还款等支出仍需按时支付,导致不少人急需 *** ,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还有一些诈骗分子会冒充自己工作单位的财务部门人事发邮件告诉我们国家在发放疫情补贴需要扫码,才能够领取这一份钱,那么此时极大可能也是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让我们在扫码之后登录到莫名的钓鱼网站,然后进行银行卡的盗刷。
近期,全国多地遭受疫情影响,不法分子趁机利用疫情之名,实施多种诈骗手段,对群众造成经济损失。海科融通特此提醒大家,要高度警惕以疫情为由的诈骗行为,并为大家总结疫情期间高发的诈骗手段及防范措施。
冒充疫情防控中心或卫健委工作人员诈骗 诈骗分子会伪装成“疫情防控中心”或“卫健委”的工作人员,通过 *** 、短信或社交媒体等方式联系受害者,谎称进行线上排查。他们通常会要求受害者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及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诈骗分子就能盗取受害者银行卡内的资金。
日前,国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后期,各地开始逐步解除限制,恢复生产。
“新冠肺炎疫情”流调员诈骗 骗局描述:骗子冒充“防控中心某主任”等身份,通过 *** 告知受害者健康码和检测报告有异常,可能感染了新冠肺炎。随后,他们声称有特效药可治疗,诱导受害者购买高价药物。防范建议:流调人员在进行流调时,不会询问财产、推销药品等与疾病传播不相关的问题。
海科融通提醒大家:熟知涉及疫情的诈骗新套路,谨防上当受骗
1、诈骗手法:骗子冒充疾控中心等权威部门,发送包含钓鱼链接的短信,声称是防疫提示,要求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包括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这些链接往往伪装成核酸取样通知或亲密接触者调查,诱导受害者上当受骗。防范措施:对于任何要求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的短信,应保持高度警惕。
2、警惕社保卡异常或被停用的诈骗信息 不法分子常通过境外手机号发送诈骗短信,自称社保局12333服务热线工作人员,以社保卡异常将被强行终止、社保卡升级或电子社保卡审核未通过等为由,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向指定账户汇款。
3、海科融通提醒:警惕账号注销骗局,防范套路少上当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 *** 支付的普及,账号安全成为了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人们对账号安全的担忧,精心设计了账号注销骗局,企图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或财产。海科融通在此提醒您,要警惕账号注销骗局,防范套路,以免上当受骗。
4、为了防范此类诈骗行为,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核实信息、不轻易点击链接或转账,并及时报警。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识别诈骗的能力,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下一个目标。海科融通将持续关注此类诈骗行为的发展态势,并为大家提供更多实用的防范建议。